2017-03-04, 11:52 AM
儘管我從不刻意隱瞞自己的性身分,我亦甚少出席同志圈子場合,遭友人取笑我是「直男扮基」。實情是,我認為每個人兼具不同的身分,由國籍到種族至性別等,為何要讓單一的性身分成為自己的標籤?
香港人沒有想像中無知
民意沒有想像中保守「離地浪漫」是否等同「真愛」?
【來稿】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消弭歧視的最終答案?
楊立明
(視覺中國)論語有云:
「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」剛剛三十歲的我,面對昔日同窗大多成家立室,而自己卻孑然一身,有時不禁會自我懷疑:是否我不夠完美?
中學出櫃的我,曾對「基佬」一詞很反感,認為詞彙略帶貶義。至今回想,我又覺得這個稱謂的本質是中性:所謂「基」,不過是同性戀者英文字「gay」(作者按:當「gay」作為形容詞時,其實具「愉快」的意思)的譯音,而「佬」只是粵語對成年男士的說法。
若然「三十而立」的意思是人在三十歲確定自己的定位,認認真真當一個成年人;「基佬三十」的轉捩點便在於如何在主流論述以外尋找自己的位置。
愛情世界最忌「完美主義」
近日博評一篇文章談到「女人四十」,提到「比較是一種詛咒」。其實,這詛咒不只適用於女性,同時也可應用到同志世界。
不論是同性戀,還是異性戀,不時也會聽到友人之間對彼此的親密關係評頭品足,說甚麼「美女與野獸」、「王子與青蛙」之類的話。說到底,這些說話背後還是離不開「吃不到葡萄便是酸」的心理。
假如比較是一種詛咒,不少人面對的魔咒便是在「愛情世界」中追求完美。
以同志世界為例,很多「同道中人」也是廢寢忘餐到健身室,為求鍊成一身完美身段。又例如在約會交友應用程式上,很多用戶總是慣性地問對方的「stats」,意思是對方的身高、體重和年齡。假如對方頭像不好看、stats 不及格或「package」不夠好,他們便逃之夭夭。
值得考究的是:「完美身段」是否可換來「真愛」?若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,誰可擔保一個人青春常駐?世上是否真的存在一個「完美的人」?
「完美身段」是否可換來「真愛」?(視覺中國)人生三十不應隨波逐流
這種「我不夠完美」的想法也曾為我帶來困擾。在「非主流」的同志世界,「像直男」(straight-acting)的男生較受歡迎,而自己「書卷氣」的形象與這「理想類型」(ideal type)格格不入。
每當友人問起我的感情生活,我總托詞「錯的時間」、「錯的地點」或「錯的對象」──我彷彿要為自己「單身」身分找一個合適的理由。
踏入三十歲,我開始思考的是:在愛情世界,我是否需要凡事找一個理由?三十也好,單身也好,同志也好,既然自己選擇了一條非主流的路,為何我要為別人的期望耿耿於懷?
多元化身分 同志亦凡人
儘管我從不刻意隱瞞自己的性身分,我亦甚少出席同志圈子場合,遭友人取笑我是「直男扮基」。實情是,我認為每個人兼具不同的身分,由國籍到種族至性別等,為何要讓單一的性身分成為自己的標籤?
曾有同志友人問我,何以對俄羅斯這個如此「恐同」的國家情有獨鍾。事實上,我的當地朋友從來沒有因我的性身分而對我作出判斷。我還記得自己首次向一名俄國朋友「出櫃」,我問他會否因此與我保持距離。
他說:
「你喜歡誰屬於你的私生活,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,你是我的『兄弟』。」那一刻我覺得,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。
相關文章 香港人沒有想像中無知
民意沒有想像中保守「離地浪漫」是否等同「真愛」?
【來稿】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消弭歧視的最終答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