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4-01, 07:55 AM
![[Image: _100631593_gettyimages-3175703.jpg]](https://ichef.bbci.co.uk/news/660/cpsprodpb/9A59/production/_100631593_gettyimages-3175703.jpg)
5年前的4月1日,香港傳出一個消息;起初,港人都以為那只是愚人節玩笑。但隨著電視新聞報導證實,人們才意識到這是真的:一代巨星張國榮自文華東方酒店24樓縱身躍下,當場死亡。1980年代以來,張國榮一直是兩岸三地家傳戶曉的歌手與演員,在亞洲其他國家也有大批歌迷影迷;他的死訊,在華語世界造成轟動,同時也引發爭議。張國榮留下了無數經典演出與電影作品。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,他的演繹越來越著意挑戰保守社會的道德框架,開拓了性別多元的空間;然而這些跨越性別界限的藝術追求,於張國榮仍然在生的年代,在相對保守的香港社會,一度成為大眾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。不少香港傳媒與評論者將其自殺歸咎於他的性取向;但香港社會既有批判張性取向的聲音,也有對他不離不棄的支持者。葬禮當日,逾萬歌迷圍在靈堂之外,冒雨送別偶像。時至今日,華語演藝界仍未見如此俊朗卻又如此嫵媚,既受大眾追捧亦能拓闊藝術疆界的巨星:直到張國榮死後多年,香港社會才慢慢追上了他當年超前的步伐。程蝶衣與何寶榮早在上世紀80年代,張國榮已經是香港流行樂壇中的天王巨星,影響力遍及亞洲多國。90年代,張退出樂壇專注電影事業,成就非凡:1994年,張國榮在陳凱歌導演的《霸王別姬》中,飾演戀慕師兄段小樓的幹旦程蝶衣。電影獲得戛納(Cannes,另譯康城、坎城)影展金棕櫚獎,張國榮的演出備受讚譽。事實上,早在1981年,張國榮就曾獲邀出演電視版的同一角色,但因為要保護歌手形像而未有接受;十年後,陳凱歌開拍電影版《霸王別姬》,張國榮在主動爭取之下,才獲得這個角色。為何事隔十年,張國榮才出演程蝶衣一角?香港文化研究學者洛楓(陳少紅)在《禁色的蝴蝶:張國榮的藝術形像》中指出,除了因為已成為「殿堂級」的張國榮可以隨心所欲之外,也有香港性別運動發展的背景。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,同性性行為仍屬刑事罪行,社會上對同性戀者十分鄙夷,在1984年香港首宗愛滋病例確診後更是如此,以「屎忽鬼」(針對同性性行為的罵語)等污名冠之,不少人仍堅信同性戀是「疾病」;直到1991年,同性性行為正式非刑事化,香港的同志社群才得以從地下慢慢浮上水面,「90年代是香港同志運動發展的重要階段,社會上開始聽得到同志的聲音。張國榮的情況,可謂與這股思潮相輔相乘,」研究同志文化的香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江紹祺向BBC中文表示。雖然如此,社會上的歧見仍未消除。在主流娛樂電影中,張國榮不時出演性別模糊的形像,如《家有囍事》及《金枝玉葉》,就以較陰柔、甚至「娘娘腔」的角色,與扮演男人婆/假小子的女主角擦爽左花;這些電影以性別倒置作為笑料,結局往往是兩人回復「正常」的男女身份,才得以終成眷屬。「香港人對gay的處理太過喜劇化、太過醜化,我覺得並不需要如此……」1994年受訪時,張國榮曾表達自己對針對同志偏見的不滿。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張國榮在2000年《熱·情》演唱會上以突破性別界限服飾演出,但長髮造型在香港站以外未有延續2000年,因在電影中的演出打動了對方,張國榮成為第一位邀得法國時裝大師高堤耶(Jean Paul Gaultier)合作的亞洲歌手,為其量身設計《熱·情》世界巡迴演唱會中的服飾。駁上及腰長髮,身穿透視裝與及膝短裙,張國榮再一次向觀眾展示出超越性別規範的獨特氣質。然而,在那個年代的香港,這樣的嘗試並未獲得主流大眾的認可。對於張在《熱·情》演唱會中的演出,香港傳媒以「貞子(日本電影中的長髮女鬼)化身」、「扮女人」等污名來嘲弄,更有電影劇以「人妖」、「變態」來影射張國榮。「演唱會的第三日,Jean Paul Gaultier寄電郵給我,直指香港人不知所謂,以後的國際設計師不會再和香港人合作搞騷(秀),」張國榮曾向香港《明報周刊》披露:「日本傳媒亦認為那個演唱會十分精彩……日本的傳媒及搞手更問我,為何香港傳媒會陷害自己的藝人?」時至2001年,張國榮為新歌《夢到內河》執導拍攝MV,力邀日本著名芭蕾舞蹈員西島千博參演,但卻因當中數秒兩男無上裝相擁的片段,被香港主流電視台無線電視禁播。洛楓在其著作中指出,張國榮在舞台與電影中展現性別多元樣貌的1996-1997年,正正是香港傳媒界「狗仔隊」文化冒起之時。「這正是香港傳媒全面淪陷的年代,(張)這些具爭議的形像,恰巧落入無孔不入的獵奇鏡頭、口誅筆伐的憑據……儘管其藝術造藝贏得部份有識見者的讚許,但在日常報導中仍不能避免,成為低俗文化的祭品。」巨星殞落2003年4月1日,張國榮自中環文華東方酒店24樓躍下,終年46歲。他的死在華語世界造成轟動。張留下的遺書中,並無明確透露尋死原因;但不少香港傳媒與評論者將其自殺歸咎於他的性取向,有雜誌甚至形容自殺是同性戀者的「宿命」。即使在死後,針對其性取向的攻擊仍然不絶。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張國榮逝世後,每年均有歌迷影迷進行悼念。這是2004年「哥哥」逝世一週年時文化東方酒店舉辦的悼念活動。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張國榮逝世十週年時,仍然有眾多粉絲到文化東方酒店悼念偶像。但這無礙歌迷、影迷及大眾悼念一代巨星的殞落:葬禮當日,逾萬歌迷圍在靈堂之外,冒著四月南方的細雨,送別香港演藝史上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偶像。在家屬刊出的訃文中,與張共度20年的同性伴侶唐鶴德名列第一,在葬禮上亦獲安排坐在首位,並由他按下火葬鈕送張國榮最後一程。雖然香港沒有任何容許同性結婚或進行民事結合的法律制度,但張國榮與唐鶴德對關係的坦蕩態度,令他們成為香港社會廣為認受的一對。在翌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,唐鶴德受邀踏上金像獎的舞台,代張國榮領受特設的「演藝光輝永恆大獎」。時至今日,文華東方酒店,仍不時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「哥迷」,憑吊偶像告別人世之地;每年張國榮忌日,酒店門前均會堆滿紀念張國榮的花束,蔚成一片花海。「同志偶像」除此以外,文華東方還是「香港性小眾之旅導賞團」的首站。「每當走到文華東方,來自香港的參與者,自自然然就會想起哥哥。」主辦導賞團的香港同志平權活動人士戚本乙(Benita)說。於張國榮「出櫃」的1990年代度過少年時代的戚本乙,仍記得張國榮的性向宣示在社會造成的巨大迴響——即使張國榮從未振臂高呼「我是同志」,只是公開承認,自己愛著一名男性。「他激發了社會的討論,這是最重要的,」戚本乙說,「哥哥令大眾接受,無論大家喜不喜歡同性戀這回事,都可以喜歡張國榮。」2001年九月,張國榮與唐鶴德在街頭牽手的照片,被娛樂雜誌煞有介事登上封面,事後更引起記者一番追問,張國榮只回應「沒什麼大不了」。這幀畫面成為了香港同志文化的另類象徵。多年以後,張國榮的一個香港同行在訪問中說,每看到這幅照片,他總覺得既釋放、又羨慕。就在張國榮公開向唐鶴德示愛的15年後,香港歌手黃耀明於2012年,在同一方紅館舞台上,直白地表示:「我是一個同性戀者,我是一個『基佬』。」時隔15年,香港社會的反應已經很不一樣,黃耀明的「出櫃」也迎來了傳媒的掌聲,只有少數網絡言語對其作出攻擊。「藝術沒有性別」近年,香港出櫃的藝人、歌手越來越多,當中較知名的黃耀明、何韻詩等人,更熱切投身為同志爭取平權的社會運動;但與同志權益相關的法例,如保障同志免受歧視的「性傾向歧視條例」,連諮詢也未能展開。但社會對性別多元的包容程度無疑越來越大;大眾對「性小眾」等名詞,與性別意識的認知亦不斷提高,關於這方面的公共討論亦越來越多元。
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唐鶴德在2004年張國榮像於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揭幕儀式上。「直到近幾年,媒體才開始討論gender-queer(性別酷兒)、性別流動的概念,」戚本乙說,「但哥哥廿年前已在實踐這件事。」2017年,香港西九文化區M+博物館,舉辦了《曖昧: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演繹》展覽;甫步入展廳,參觀者最先看到的展品,是一雙珠片紅色高跟鞋。張國榮曾經這樣說過:「藝人做到最高境界,是可以男、女兩個性別同在一人身上:藝術本身是沒有性別的。」






佢真係經典
![Jack'd - Gay Dating [ジャックト]](https://www.gclick.jp/cm_img/2021/jackd_468x60_20210215.gif)





